本益比的運用
一般法人在評估一檔個股的目標價時,最常見的評價方式是仰賴本益比(PE Ratio或P/E Ratio或PER或P/E)或股價淨值比這二個數字,本文僅就本益比提出說明 。
目前包括證券交易所都在採用,由於已知本益比反應的是過去獲利狀況與現今股價的比值,對於合理股價的評估,這家公司未來成長的期望,這項指標並無法評估未來變化的問題。 也有以預估本益比作為評判的依據。一般上市公司都會針對新的一年發表營收與獲利目標。上市公司新年度的營收或獲利作預估,以這些預估獲利的數字為基礎,所計算出來的本益比,一般稱作為「預估本益比」。
公式:預估本益比= 當日股價÷預估當期的每股稅前獲利
不過,預估本益比由於涵蓋尚未發生的未來變化,因此仍有相當多的不確定因素。要運用預估本益比,必須要隨時觀察產業與公司動態,適時調整。
本益比這個評價指標,並非可以適用於所有的個股與產業,舉例來說,景氣循環週期較短的產業,其獲利將受到景氣循環影響較深,例如DRAM、TFT LCD、原物料、營建....等等,相關廠商在景氣高峰時獲利驚人,但是在景氣衰退時也是虧損的嚇人,況且這類型公司的股價經常提早反應"獲利下滑" 1~2個月,所以景氣高峰時這類型個股的本益比通常約8~10倍,景氣衰退後本益比通常落到5、6倍,甚至公司開始出現虧損時,本益比為負值(無意義);
***應從未來的角度來看本益比 本益比的高低,和每股盈餘息息相關,但股價是反映未來的營運狀況,所以在估算本益比時,所應用的每股盈餘也應該是未來的每股盈餘,一般而言,都是使用未來十二個月的每股盈餘,否則,當未來獲利狀況出現較大變化的時候,如果還以過時的每股盈餘去估算本益比,並且以此作為衡量股價高低的標準,則往往會套在最高點,殺在最低點。
***給成長股較高的本益比 不同產業所享有的本益比不同,具有高成長潛力的公司,其合理的本益比也將較高。例如通訊產業的本益比將高於食品業。而公司未來幾年的年複合成長率可作為合理本益比的參考值。成長股的好處在於持有愈久,成本愈低,因為成長股有這樣的好處,投資者願意以比其他股票更高的本益比來買進,所以,成長股的合理本益比總比其他股票高一些。未來成長的幅度很高的,本益比可以高一點,成長幅度比較低的,本益比就不能太高。例如A,B兩家不同的公司,同樣在90元買進,如果前者每年成長率五成,後者成長率為二成,一年後,前者的持股成本變成60元,後者變成75元,再一年後,前者持股成本變成40元,後者變成62.5元,兩者的差距愈來愈大。所以,成長性愈高的,可以用比較高的代價來持有。